種子處理是防治水稻惡苗病、苗期紋枯病、立枯病等種傳和土傳病害最經濟、有效的措施,用藥浸種一直是防治水稻種傳和土傳病害的傳統(tǒng)方式。近年來,隨著水稻種子包衣劑市場快速發(fā)展,種子處理技術在農業(yè)生產中被越來越多的農民采納和應用。
目前,生產上應用的水稻種子處理劑有兩種包衣方式:
一種是水稻浸種催芽后用藥包衣,這種方式易損傷水稻胚根,而且包衣后需要立即播種,窗口期短,適合農戶小批量處理;另一種是干種子包衣,這種方式不傷水稻胚根,窗口期長,適合種子公司和工廠化育秧。
拜耳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全新作用機理的水稻殺菌種衣劑——入田,由異噻菌胺和肟菌酯經過科學配比混配而成,是唯一一款通過包衣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種衣劑產品,也是首個實現(xiàn)水稻干種子包衣的產品。它采用的是后一種包衣方式,直接干籽拌種,包衣后不會額外降低稻種的發(fā)芽率,包衣種正常儲存一段時間發(fā)芽率仍很高。它還選用了先進的成膜劑,用該藥處理種子后再進行浸種催芽,藥物也能被有效鎖住而不流失,能夠滿足不同的播種需求。
“入田”24.1%肟菌·異噻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含6.9%肟菌酯、17.2%異噻菌胺,登記用于拌種防治水稻惡苗病和早期稻瘟病。其中的異噻菌胺是新化合物,屬于異噻唑類,具有很強的植物誘導活性,預防性施用或在發(fā)病早期施用,可以激活植物自身的防衛(wèi)性抗性反應即系統(tǒng)誘導抗性,提高植物各種酶的活性、增強植物細胞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、增加病程相關蛋白的積累、增加植保素的分泌等,從而使作物對多種真菌、細菌和病毒產生廣譜的自我保護作用。稻種經該藥處理后,可以提供惡苗病和葉瘟病最長到拔節(jié)期的保護,窗口期長達100天,減少施藥次數(shù);同時能促進水稻根系生長,增加分蘗數(shù)和壯苗,提高產量,且對環(huán)境友好。
使用入田時需要注意:
(1)新品種在大量使用前要進行安全試驗,并注明稻種,尤其對于較為敏感的粳稻品種。
(2)本品可用于專業(yè)化機械包衣,也可用于手工種子處理,包衣后放在陰涼處晾干、備用。
(3)本品可以與常規(guī)殺蟲種衣劑混用,不要將入田包衣用來防治穗頸瘟。
(4)在常溫條件下,包衣種子和白種子芽率會下降很快,不要長時間儲存。
(5)配置好的藥液最好在24小時內使用。
(1)本網旨在傳播信息,促進交流,多方面了解農藥發(fā)展動態(tài),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
(2)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(3)“信息來源:江蘇省農藥協(xié)會 農藥資訊網”為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時請注明來源和作者。
(4)本網轉載文章及圖片的版權屬于原作者,若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